高中语文必修四知识精要一
发表时间:2023年04月16日浏览量:
高中语文必修4 第一单元高中语文必修4的第一单元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包罗了《窦娥冤》、《雷雨 (节选)》、《哈姆雷特》三部戏剧。戏剧是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阅读、浏览优秀的剧本是一种优美的文学享受。阅读中国古代戏曲作品,我们会发现,那种用曲词和说白相联合演出故事的形式具有奇特的艺术趣味。透过曲词体味人物的心田情感,并着重浏览曲词之美,明白古代戏曲迷人的艺术魅力。
话剧是西方戏剧的主要样式。中国话剧在发生和生长的历程中受到了西方话剧的很大影响。浏览话剧剧本应当注意掌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也可以试着从舞台演出的角度,去推想戏剧的艺术效果。窦娥冤【课文简介】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
张驴儿企图攻克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意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立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厥后果真都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幽灵泛起,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剧共分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独白开始,第一折为故事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生长,第三折是故事热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竣事。课文是全剧的第三折,是矛盾冲突的热潮,窦娥性格在这一折中生长到达了极点。一、基础字词1、生字窦(dòu)娥:剧中主人公名。
桃杌(wù):贪官名。哥哥行(háng):哥哥那里。
鼓三通(tòng):量词,用于行动。罪愆(qiān):罪过。错勘(kān):判断。盗跖(zhí):统治者诬称仆从起义首脑。
前合后偃(yǎn):前仆后继。偃,仰面倒下。瀽(jiǎn)半碗:泼,倒。
苌(cháng)弘化碧。暑气暄(xuān):指炎热。
湛(zhàn)湛青天:清明。顺水推船:也说“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服务。兀的:这。
2、词语辨析(1)怨气•冤气 原句: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二者都表现心中有不满之气。差别的是,“怨气”指怨恨之气,“冤气”指因受冤枉而发生的冤枉气。
(2)分辨•分辩 原句: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分辨”指分清辨明,如“分辨香花和毒草”。“分辩”指用语言分说,如“他这回并不分辩,单说一句‘不要取笑”’。二、文学知识1、关于作者关汉卿,金末元初多数(今北京人),著名的戏曲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假名人”。
他一生写了60多本杂剧,流传下来的有10余本。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起被尊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为《窦娥冤》。
2、文学典故①苌弘化碧:苌弘,周朝的贤臣。传说他无罪被杀,三年后,他的血酿成碧(青色的美玉)。②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的蜀王杜宇的称呼。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很是悲凄。
③六月飞霜:邹衍,战国时人。相传他对燕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却听信诽语把他囚禁起来。他人狱时仰天大哭,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厥后常用“六月飞霜”来比喻冤案。
④东海孝妇:传说汉朝东海有个年轻未亡人,对婆婆很孝顺。厥后婆婆自缢身死,未亡人被诬告为杀害婆婆的凶手。仕宦就把她杀死以偿命。
她死后,东海一带大旱三年。⑤望夫石:古代神话,有一妇人天天到山上望夫归来,竟酿成了石头,人称“望夫石”。3、名言警句地也,你不分好歹作甚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雷雨 (节选)【课文简介】“雷雨”这一标题既点明戏剧情节发生的自然气候:“天气更阴沉,更郁热。
低落湿润的空气,使人异常急躁。”这样的天气终于导致夜间雷电交加,风雨大作。与这种恶劣天气并行生长的是这个封建大家庭内部也酝酿着而且终于发作了一场扑灭性的“雷雨”:四风、周冲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自然界和家庭内部的 “雷雨”其实正象征了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作者用“雷雨”为题形象地告诉人们:20年月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场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厘革不行制止地即将发生。
一、基础字词1、字词整理恭维(ē yú ) 忏悔( chàn huǐ ) 戕害( qiāng ) 破绽(zhàn) 宽恕( shù )昭告( zhāo ) 蟊贼( máo ) 刹那( chà )2、识记字词涔涔:①形容汗、泪、水等不停地流下。②形容天色阴沉。③形容肿胀或纳闷。
昧心:昧良心。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讥笑的意味。昏,糊涂,不明确。
谛听: 仔细地听。谛,仔细。恩怨:恩惠和愤恨。
文中偏指愤恨。看法:看法。谈判: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恐慌:受惊而发愣。昧心: 违背良心。昧 mèi。
弥补:把不够的部门补足。伺候: 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原理; 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怨愤:怨恨恼怒。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平和。郁热:闷热。郁,积累而不得发泄。
3、词语辨析(1)光阴•功夫原句:三十年的光阴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雷雨》)“光阴”主要指时间、空闲时间、时候、本事、造诣等,如“抄完这篇文章约莫需要两个小时的光阴”。“功夫”指本事、造诣等,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意气•义气原句:你这么只凭意气是不能谈判事情的。(《雷雨》)“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如“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斗志高昂”;也指志趣和性格,如“他们两个意气相投”;还可以指由于主观的偏激而发生的情绪,如“这几天,他正在闹意气”。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敢于负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名词,如“这人很课本气”;也指有敢于负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和情感,形容词,如“你看他何等义气”。二、文学知识1、关于作者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先后创作了十多部剧本,如《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
曹禺的剧作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在深刻的现实主义描画中融入了作者的诗意激情;力图在多种矛盾冲突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展现;个性化的语言,展现出人物庞大的情感及急剧的心理变化。2、关于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体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详细体现为一系列的行动。
戏剧语言包罗人物语言 (即台词) 和舞台说明。根据差别的尺度,戏剧可以分为差别种类:按艺术形式和体现手法分为话剧 ( 如《雷雨》 ) 、歌剧 ( 如《白毛女》 ) 、舞剧 ( 如《丝路花雨》 )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 如《雷雨》 )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 如《屈原》 ) 、现代剧 ( 如《雷雨》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 如《屈原》 )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 、正剧 ( 如《白毛女》 )哈姆莱特【课文简介】《哈姆莱特》节选自《莎士比亚全集》第六卷,《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再醮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庞大的痛苦之中。
厥后父亲的幽灵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思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幽灵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疑惑仇敌,等候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真恐慌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怒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诈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正法。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
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狂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使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时机,谋害在比剑中用毒剑、鸩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效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鸩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挚友流传他的心愿。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看法,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目、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举行了无情的揭破,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举行的反封建虐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其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重要的艺术典型之一。一、基础字词1、字音吮舐(shǔnshì)砧石(zhēn)蜥蜴(xīyì)颈部(jǐng)哀恸(tòng)憎恶(zēngwù)怕羞(sào)共枕同衾(zhěnqín)傀儡(kuǐlěi)觊觎(jìyú)酣睡(hān)2、近义词往往•经常往往:表通常情况下一般怎样,常带有纪律或推论性质。
如:“我们应该认可,有时候一时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为我们的深谋远虑所做不乐成的事。”经常:指行动行为重复的次数多,纷歧定有纪律性或推论的性质。如:“他学习努力,经常受到老师的表彰。
”探索•探索探索:①试探举行;②寻找(偏向、方法、履历等)。如:“在黑暗之中探索着找寻那封公牍。”探索:多方寻找谜底,解决疑问。如:“探索人生的秘密。
”相同•勾通相同:意为使两方能通连,如:“因为宁静的女神必须永远戴着她的荣冠,相同相互的情感。”“勾通”是贬义词,指黑暗勾通。
权利•权力权利:享受的利益。如:“夺取了我嗣位的权利。”权力:一种职务行为。如:行使权力。
莫名其妙•不行名状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玄妙,表现事情奇怪,使人不明确。如:“可是这个女人也许会因为这种莫名其妙的疑虑而惶惑。”不行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如:“他的感受是不行名状的。
”3、词义孟浪:冒失、马虎。夺取: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职位或权力)。
嗣位:继续王位。淆乱:使杂乱。吮吸:把嘴唇聚拢在乳头或其他有小口的物体上吸取工具。
宿怨:同“夙怨”。旧有的怨恨。
禀赋:人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战栗:战抖,也作颤栗。
身无长物:人除自身之外,所拥有的工具少少。形容贫穷或朴实。察择贤愚:考察选择贤良的或不贤良的。
受之泰然:接受(工具)心情安宁。唯我是问:这是一个宾语前置词,即“问我”。
4、相关成语繁文缛节:烦琐而不须要的礼仪,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也说繁文缛礼。拾人牙慧: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语看成自己的诗。
5、名篇名句(1)一头畜生要是做了一群畜生的主子,就有资格把食槽搬到国王的席上来了。(2)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运气预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3)生存还是扑灭,这是一个值得思量的问题,默然忍受运气的残暴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磨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尚?二、文学知识1、关于作者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再起时期英国以致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与戏剧家。
1590年左右,他开始编写剧本,很快获得了乐成。1623年,莎士比亚的朋侪搜集了他的遗作,出书了一部比力完整的《莎士比亚戏剧集》。
今世有名的戏剧家本•琼斯题词,称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强调这位伟大的戏剧家“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马克思也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翻《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2、创作《哈姆莱特》配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再起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过活趋消灭、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居心以逾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浪费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破了其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实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宋词,宋词是词的壮盛时期,名家辈出,气势派头各异。
这单元选的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迈与婉约两种气势派头。词的句式犬牙交错,是非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浏览时要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明白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遐想和想象,意会其中情与景浑然融会的意境。
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元曲主要包罗了:《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这些内容。柳永词两首【课文剖析】《望浪潮》是形貌北宋时期杭州繁盛情形的词。
词的上片形貌杭州的自然风景和都市的富贵。词的下片形貌杭州人民宁静平静的生活情形。这是一篇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谒见其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便写了这首词。
词作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竣事五代破裂盘据局势后,经由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确实出现了繁荣的情形,但收笔也流露了遮盖太平、献宠权要的味道,有唐朝干谒诗的遗风。《雨霖铃》是形貌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此外词。词作主要接纳了情景融会的艺术手法。
文学知识1、关于作者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也称他为柳屯田。
因其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身世于书香仕宦之家,但小我私家仕途崎岖,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恒久收支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醒目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获得广泛的流传,是其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续和生长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势。其词多描绘都会生活的富贵,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柳永创作慢词独多,有《乐章集》传世。
2、关于词词,发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是一种可以配乐歌颂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 “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是非不齐,故又称“是非句”。
词按字数的几多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几多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门户气势派头可分为豪迈派和婉约派(豪迈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苏轼词两首【课文简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生长史上的名篇。
词作描绘了赤壁的壮阔情形,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理想以及对老大无为的叹息。上阕写景,由景入情,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纪念。
下阕先描画周瑜少年英俊,从容抗敌的雄姿,抒发了作者的赞佩憧憬之情。随后的词句既体现出作者对理想境界的“神游”,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所持的某种虚无主义的态度。就全篇来说,贯串始终的并不是“人生如梦”的悲慨,而是对“风骚人物”的赞美,对立功立业等远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因政治失意而发生的怨言和愤慨。总体来看,词的基调是康健向上的。
《定风浪•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其时的心田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通,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奇特的审美气势派头。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下阕写雨晴后的景致和感受。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异,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出现在读者眼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一、基础字词1、识记字音故垒(lěi)还酹(lèi)樯橹(qiánɡ)纶巾(guān)公瑾(jǐn)料峭(qiào)一蓑(suō)萧瑟(sè)2、识记词义(1)重点词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2)近义词何妨•不妨何妨:用于反问的语气,表现“不妨”。如:“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妨:表现可以这样做,没有什么故障。
用在陈述句中。如:“如果有意见,不妨劈面提出来。”一时•时时一时:一个时期,短时间内,暂时、偶然的。如:“一时几多好汉”。
时时:经常。如“时时不要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3、名篇名句(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山河如画,一时几多好汉!(2)一蓑烟雨任平生。(3)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二、文学知识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迈派主要作家之一。
2、豪迈派和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两大门户,其作品划分体现出差别的气势派头。豪迈派作品气势豪迈,意境雄浑,词中充满激情壮志,给人一种努力向上的气力,代表作家有苏轼、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张孝祥等,代表作品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婉约派多写男欢女爱、离别愁绪、触景伤情等内容,词句委婉、绚丽,追求精巧、细腻的情感和韵味。
代表作家有欧阳修、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辛弃疾词两首【课文剖析】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体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总体气势派头是雄健、豪迈。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两首词作于差别时期。《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抚慰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情形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其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努力备战,积贮军事气力,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马虎发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同为豪迈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气势派头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文学知识1、关于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到场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抚慰使等职。任职期间,接纳努力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攻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宁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详细分析其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军力量、宣扬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倒;要求增强作战准备,勉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取,并遭到主和派的攻击,曾恒久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争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团体的屈辱投降举行揭破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气势派头多样,而以豪迈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门作品也流露出理想不能实现而发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是非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2、关于《水龙吟》辛弃疾南渡归宋后,南宋政府对他大材小用、不予重视。
但抱着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的辛弃疾还是掉臂自己职位的低微,针对着南宋政府中主和派的不反抗论,写成了《美芹十论》奏章,上奏天子。在这篇奏章中,辛弃疾分析了宋金形势,和战前途、民心向背,指出金统治者外强中干的情况,而且有隙可乘。他不仅痛斥了主和派的投降主义谬论,而且还详细叙述了南宋应接纳的自强之策和收复中原的详细部署。他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上奏朝廷,效果推行投降主义门路的南宋政府以"媾和方定,议不行"(《宋史本传》)为理由而不予理睬。
辛弃疾回首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心爱国的肺腑之言都陈奏给天子了。可是南宋统治团体好比是一个患了恐敌病的病人,任凭你怎样想用议论去鼓舞他们,把他们拔出于消沉畏缩的气氛之中,都是徒劳无功。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
这一切,就是他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词的配景。3、关于《永遇乐》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其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失业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抚慰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外貌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外是使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招呼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努力部署军事进攻的准备事情;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固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激情壮志,可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应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庞大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实地体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固然首先决议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很是恰到利益;通过一连串典故的表示和启发作用,富厚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李清照词两首一、课文剖析1、《醉花阴》三处意境赏析其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 以“薄雾”“浓云”两意象开头,勾画出了昏暗阴沉的天气,陪衬出沉郁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独守空闺,备觉无聊,过活如年,所以说“永昼”,这“愁”的情绪就自然带出。愁绪难以排遣,只好点燃香炉中的瑞脑,来消磨难过的时光。
至此,虽然没有言明,作者忖量良人的情感,借助情况已经体现出来。其二:“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选用“玉枕”“纱厨”两意象,讲明深秋长夜难耐,孤枕难眠。“半夜”直接点明就寝时间和辗转反侧的的情状。
着一“凉”,不光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凄冷。其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销魂”二字是直言伉俪伤别之愁,是主旨流露处。
接着,转而作蕴藉形象的形貌。西风卷动珠帘,帘内闪现一位愁思缱绻的少妇,她玉肌消减,身段柔弱,比起帘外秋风里振颤的菊花,更为弱不禁风了。作者以菊自比,一方面显示自己的青春和清雅,另一方面,表示在分别后的憔悴和期待。
可谓和婉清雅,新颖别致。2、《声声慢》两处叠音词赏析其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起首三句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寻寻觅觅”,反映了作者心中有所失落的精神状态。
情况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派遣,无所依托,就似乎有什么工具丢掉了一般。“冷冷清清”,这既是作者所处的情况使然,也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伤心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昏暗天光的。“凄凄惨惨戚戚”,属于心理运动的形貌。
“寻觅”句重点写行为,“冷清”句重点写情况,“凄惨”句重点写心境,三个条理的内容依次递进,心田的伤痛之情逐一展现,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情感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气氛中。其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极富“顿挫凄绝”感。看成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可以想像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确又像打在作者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地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
二、文学知识1、关于作者李清照(180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良好的女词人。她身世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醒目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教育下,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清照18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完婚。婚后,伉俪情感笃深,经常一起投诗报词。公元1127年,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匹俦也先后渡江南去。
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渡过晚年。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具有鲜明奇特的艺术气势派头,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2、《醉花阴》写于前期。
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孑然一身,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漫长的白天里,作者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季节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以为冷气袭人!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严寒方面写自己的孑立寥寂,来蕴藉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忖量之情。
她尽力渲染白昼、黑夜的时间都是那样难以打发,以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丈夫忖量之殷切。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接: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
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乃携酒去东篱鉴赏菊花。但其效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心田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气势派头是委婉、蕴藉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忖量,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3、《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这时她不光一连履历了国家败亡,远离家乡,丧失丈夫的灾祸,而且,在南方随处辗转逃亡遁迹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
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体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心田情感。词的开头用七组叠字组成了三句话。“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履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之后,所发生的一种精神模糊、因若有所失而随处寻觅的状态。
“冷冷清清”四字形貌了她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来往的孤苦寥寂的处境。“凄凄惨惨戚戚”则总括地说明晰自己运气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
这十四个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歌颂她连用十四个叠字是“造句新警”,是“创意出奇”,是“超然笔墨蹊径之外”。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基了基调,以下作者便一层层地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悲伤。天气忽暖忽寒,几杯淡酒那里能抵抗住凉风的袭击,更不能消除心中的忧愁。正在她凄苦无奈时,又看到了空中飞过的大雁,它们是来自北方的旧时相识。
作者想到大雁能够定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飘流困窘,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苦生活和悲苦心情。
这也可以说是对开头几句的阐释和增补。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详细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黄花满地,当初盛开时可以插在头上,而如今花已枯萎,再也无人摘取。
这是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最后,又从时间和天气上来写:白天漫长,她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气到天黑,可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情形,这时的情绪,那里是一个简朴的“愁”字所能归纳综合得尽的!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孑立、凄凉、悲伤的心灵世界。在相识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人不能差池她发生深深的明白与同情。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感人的气力之所在。
本文关键词:高中,语文,必修,四,知识,精要,一,高中,hth华体会官网登录入口,语文
本文来源:hth华体会官网登录入口-www.apruiye.com